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藁,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風流才子徐志摩(1897-1931)的這首詩《再別康橋》,被編入了中學課本,而楊絳先生(1911-2016)講的錢鐘書先生(1910-1998)的軼事,也是我們所熟知的:他倆剛到牛津求學時,錢先生就“熱吻”了牛津的土地,實際上,這是楊先生的幽默,錢先生下公車的時候,不小心絆倒摔了個“嘴啃泥”,連門牙都摔去了半個。詩詞和軼事讓我們認識了牛劍。甫一來到劍橋,我們立馬被友人帶到了這塊石頭面前,石頭雖小,意義重大,它一下子拉近了14億人與劍橋的關系。2008年和2018年,分別為徐才子詩作的逢十紀念年,人們先是擺放了這塊石頭,再十年又建了個徐志摩紀念園。
Oxbridge,說的就是它們,歐洲最古老歷史最悠久名聲最大的學府之一二,我們暫且把它倆看作是一所學校好了,理由嗎,除了這個Oxbridge “合成一體詞”外,還有就是,它們在課程設置、學制安排和院與校的分工上基本一致,而且你報考了甲,就不能再同時報考乙,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你與牛津無緣,那劍橋也不會理會你的。
有幸多次訪問牛劍,真是百看不厭,而且,每次來都會被它那強大的氣場給牢牢地吸住,走在它的街道上,會有與去其他地方不同的感覺,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不斷地重復著,哪怕你人離開了,思緒還會留在那里。正如英格蘭諺語所言:“徜徉于牛劍小鎮(zhèn),恍如
歷史悠久,牛!
信不信由你,牛劍都是打殺出來的“紅彤新世界”,不打不成事。
為何這樣?
因為,雖說牛劍名列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但它倆都還不是最老的歐洲學府。歐洲最古老的大學是博洛尼亞大學Univ. Of Bologna,位于今天叫做意大利的地方。而在當年,英國的年輕人都是去巴黎大學求學,但是在1167年,當時擁有如今法蘭西近半土地的英王亨利二世與法王路易七世交惡,他禁止英國學生到巴黎大學就讀,并要求在巴黎的英國學者返回牛津,于是才有了后來聲名顯赫的牛津大學;隨后于1209年,又因為牛津大學師生與市民發(fā)生沖突,不少學者逃到了劍橋,然后才有了劍橋大學。
簡單回述當時的情形:1209年,牛津大學的一位學生在練習射箭的時候,誤殺了鎮(zhèn)上的一名婦女,從而激化了早已蘊含在牛津市民與學校學生、學者之間的矛盾。整個牛津大學人心惶惶,學校不但停課,更有教師和學生,以個人或團體的方式逃離牛津。這一群逃離的師生之后來到了牛津東北部的劍橋,發(fā)現(xiàn)這個寧靜的小鎮(zhèn)十分適合學習和研究。他們在當?shù)亟虝膸椭?,在劍河旁安營扎寨,潛心文化傳播和學術鉆研,這一片新的學術之角,迅速發(fā)展成為劍橋大學。
很快,歷史走到了14世紀。牛津?qū)W者與牛津市民兩者的矛盾日益尖銳,最后的大爆發(fā)發(fā)生在1355年。事情緣于兩名大學生在一家旅館喝酒時投訴酒的質(zhì)量不佳,他們與旅館老板起了沖突,其他客人分別加入了雙方并很快陷入混戰(zhàn)。牛津市民從城外招聘了武裝暴徒?jīng)_擊學校。沖突持續(xù)了三天,其間30名市民、63名學校師生被打死。
偏向牛津?qū)W者的國王理查三世特赦了牛津師生,并對牛津市處以罰款,他監(jiān)禁了市長和警察局長,還進一步提高了學校的特權(quán),允許牛津校長對牛津市的面包和飲料征稅,以及管理牛津市與牛津大學交易時使用的度量衡,他的法令一直執(zhí)行到19世紀才正式取消。
儀式感強,牛!
牛劍講究形式,也叫“儀式感”,從入學儀式matriculation開始:著裝上,新生要穿套裝subfusc即牛津?qū)W術袍,男生西裝領結(jié),女生白衫黑裙,進到謝爾登尼亞劇院Sheldonian Theatre大廳,聽一段拉丁文演講,然后才算是牛津的正式學生。而且,期末考試也要穿學袍。這已經(jīng)被笑侃為牛津的一道風景線,好似牛津城里突然冒出一群群的企鵝。
學校的正餐也需要同學們套上學袍,正兒八經(jīng)地走進餐廳dining hall就餐。這種正餐能吃到三道式或是四道式的formal,隨著拉丁文禱告結(jié)束,高臺high table敲下木棰,大家坐下,等著前菜上桌,再是主菜。直到吃完甜點,就坐于高臺上的老師離席,一頓正餐才告結(jié)束(大家也許還記得,我們在《哈利波特和羅琳阿姨》的美篇中講過這種就餐儀式)。
在牛劍,儀式感無處不在,哪怕你去圖書館,也要誦讀讀者誓詞:I hereby undertake not to remove from the Library, nor to mark, deface, or injure in any way, any volume, document or other object belonging to it or in its custody; not to bring into the Library, or kindle therein, any fire or flame, and not to smoke in the Library; and I promise to obey all rules of the Library. 在此,我們用與之相配的文言文譯為:“鄙人敬謹宣誓:凡樓所藏護, 無論卷宗文牘 亦或器具名物, 余必不易于館外, 不做夷傷痕跡, 不為種種枉害之行, 不以燃素火種與入館中; 至于祝融為虐之業(yè), 尤不施之。 余愿盡己之能力恪守書社萬目規(guī)制禮節(jié)?!?/span>
牛劍的畢業(yè)典禮,是這種儀式感的最高潮。我親歷了為時三個鐘點的畢業(yè)典禮。這一天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是異常激動的。在謝爾登尼亞劇院,古老厚重的大門徐徐打開,一列身著學袍的畢業(yè)生尾隨捧著校長權(quán)杖的長者,在滿場熱烈持久的掌聲中走進莊重肅穆的劇院大廳。滿頭銀絲的執(zhí)行校長坐在主席臺正中,兩名學監(jiān)位列兩側(cè)。教授帶著畢業(yè)生陸續(xù)走到校長面前,學生四人一排向前半跪,校長拿著《圣經(jīng)》在他們頭上輕按,用拉丁文對學生表示認可和祝福。這一神圣而莊嚴的儀式,足以讓牛津?qū)W子和參加畢業(yè)典禮的家長們回味一生。回想學子們付出的努力,回想那無數(shù)的不眠之夜,回想同學中有一半failed ——作為全球頂級學校的學生,你不做巨大的努力是完不成學業(yè)的。這種儀式就是一種認可,它神圣、莊重,標志著整個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
杰出校友,牛!
牛頓的一則漫畫故事稱,掉落的蘋果正好砸中了牛頓的腦門,這一碰撞讓他不知何故地明白了萬有引力。牛頓就讀的是家鄉(xiāng)的國王中學和劍橋的三一學院,這個砸出牛頓智慧的蘋果樹是在國王中學呢,還是在三一學院呢,亦或是在學校之外的某個地方?眾說紛紜,但無論怎樣,牛頓使得劍橋和三一學院深入人心,三一學院也為此在學院門口栽種了“牛頓蘋果樹”。歷數(shù)三一學院的杰出校友,到目前為止該學院僅諾貝爾獎得主就有34名,著名畢業(yè)生中除了牛頓,還有培根、拜倫、懷特海、羅素、維特根斯坦等在全球范圍內(nèi)響當當?shù)拿帧?/span>
我在牛津的時候,正趕上這里的人們?yōu)榧o念奧斯卡爾-王爾德(1854-1900)而排演他的劇作。作為愛爾蘭人,他在都柏林獲得獎學金,于1874年進入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學習。在牛津,王爾德受到沃爾特-佩特及約翰-拉斯金的審美觀念影響,并接觸到新黑格爾派哲學、達爾文進化論和拉斐爾派的作品,這為他日后成為唯美主義先鋒作家確立了方向。他的一生中,曾經(jīng)有過同性戀的官司,當時鬧得沸沸揚揚。從今天的觀點看,王爾德的審判是英國司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案件之一,也是同性戀平權(quán)運動史上被引用最多的案件之一。在今天同性戀被逐漸接受之時,他成了同性戀社群的一個文化偶像。但無論怎樣,他在牛劍校友中是一顆熠熠閃亮的星。
奧斯卡爾-霍金(1942-2018)是另一個奇才,認識霍金的人會清楚地意識到他身上占支配地位的活生生的人類身影,他有著對生命的堅定的巨大熱情,然而又有著正常的人性弱點以及更為明顯的長處。通常理解中,他是“No.1的著名科學家”。霍金諸多的榮譽和稱號,恕我不在此贅言,但光他寫的《時間簡史》和他以劍橋?qū)W者身份發(fā)表的對未來的預言就足夠我們研究許久的。他雖然年紀輕輕即身體殘疾,但他的大腦絕對是上帝賜予的絕無僅有的利器,他在劍橋讀書時,經(jīng)常感覺課程太過簡單,于是他給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疾『?,他沒有屈服于抑郁情緒,而是開始將目光投射到某些最基本的、關于宇宙的物理本質(zhì)的問題上。到了適當?shù)臅r候,他會克服最嚴重的身心障礙,達到超乎尋常的成功。他藐視既有的醫(yī)學意見,得以繼續(xù)存活了55年,為人類深入的科學探索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牛劍校友,就好像是全球范圍的群英會。除了前邊講的捐贈圖書的大牌校友,以及牛頓、王爾德和霍金外,我們看到政界、企業(yè)界、經(jīng)濟學界和科技界長長的杰出校友的名單,許多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自牛劍。牛劍校友還包括多位著名數(shù)學家、科學家、經(jīng)濟學家、作家、哲學家。截止2020年10月,共有183位諾貝爾獲獎者、 近50位英國首相、1位香港特首、14位菲爾茲獎得主、13位圖靈獎得主出自牛劍。另外。開創(chuàng)新加坡的已故總理李光耀夫婦也曾經(jīng)是劍橋的高材生。
體育為上,牛
教育的價值在于可以孕育一種強大的精神,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學,特別是歷史悠久的大學,無不在有意培育一種文化傳統(tǒng)。 所以,上過大學,在大學校園里生活過的人,與那些在校外接受教育的人大相徑庭。學校氛圍,學校師資,學校圖書館,學人的舉止和談吐,這些知性之外的學校文化,一種“隱形的課程hidden-curriculum", 這樣的學校精神和傳統(tǒng),才是我們來到學校讀書之所求。
大英教育格外重視體育,他們的教育理念普遍認為,良好的體育教育,能夠促進孩子們大腦的發(fā)育,提高反應力和抵抗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公平競爭的意識以及協(xié)同合作的意識。體育競技中的輸贏可以教會孩子們?nèi)绾蚊鎸窈笕松械妮斱A,教會孩子們?nèi)绾瓮ㄟ^個人和團隊的努力取得成功。
提到牛劍,不可能不說到聞名世界的牛劍賽艇對抗賽,它最能體現(xiàn)牛劍教育的目標。該賽事由牛劍賽艇社在泰晤士河上舉行,自1829年起延續(xù)至今。1856年以來,除戰(zhàn)爭和新冠流行時停賽外,基本上每年舉辦一次。比賽為兩條8人單槳有舵手賽艇之間的對抗,路線由帕特尼Putney逆流而上到莫特萊克Mortlake,在當日漲潮時舉行,賽程全長6,779米。該賽事已成為英國,乃至世界范圍內(nèi)的經(jīng)典賽事之一,近20年來,每年現(xiàn)場觀戰(zhàn)的人數(shù)約有25萬,而觀看直播的觀眾在全球更超過2千萬。比賽時,牛劍雙方均著藍衣,但牛津隊“深藍”,劍橋隊“淺藍”,每年度由上一年度的失敗者發(fā)出挑戰(zhàn),比賽在復活節(jié)到來時的3月底4月初舉行。第一次的挑戰(zhàn)是由劍橋在1829年3月12日發(fā)出的。總體來看,截至前年,劍橋隊獲勝85次,牛津隊獲勝81次,1877年打平1次。
賽艇項目是團隊精神的終極體現(xiàn)。一條船就像一個組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分工,有引領者,也有追隨者,只有協(xié)同合作才能成功。牛劍的這一傳統(tǒng)也像牛劍的其他傳統(tǒng)一樣,是學校的一個不可多得的教育內(nèi)容。
超強圖書館,牛!
建于1602年的牛津博得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它被牛津?qū)W者們親切地稱之為“Bodley”或“the Bod”。其規(guī)模在英國僅次于大英圖書館,是英國五家接受法定送存的圖書館之一,藏書約800萬冊,其中包含現(xiàn)代人文、自然科學、稀有書籍、期刊等,包含東西方手抄本16萬冊,搖籃本(指15世紀西方活字印刷早期所印制的刊本)約6,500冊,另有現(xiàn)刊5萬余種,地圖約117萬件.數(shù)量龐大,珍藏無數(shù).是世界上收藏書籍和手稿最多的圖書館之一。該館在東方抄本、英國文學、早期印刷、地方歷史方面的珍貴收藏,被研究者視為學術寶庫。
法語有個俗語“ Petit a petit, l’oiseau fait son nid “,意為:小鳥一點點一點點地搭窩建巢。我們在這里聽到的所有的故事,都在描述牛劍似小鳥筑巢般地搜集藏書和建設圖書館:第二任館長約翰·勞斯去世后,牛津大學女王學院的研究員托馬斯-巴洛成為館長。托馬斯-巴洛在任期間最為知名的貢獻就是獲得了英格蘭政治家約翰-賽爾登的珍貴藏書。約翰-塞爾登曾就讀于牛津大學,后來成為英格蘭著名的律師。他曾任英格蘭下院議員,因反對英王查理一世而兩次被關入倫敦塔。1654年,約翰-塞爾登去世。經(jīng)過多次協(xié)商,托馬斯-巴洛最終在1659年為博德利圖書館贏得了約翰-塞爾登的藏書,約為8000冊。圖書館將存放這批藏書的地方命名為“塞爾登角”。
再接再厲:18世紀初,博德利圖書館已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圖書館。該館的藏書增至近3萬冊,新增的圖書多數(shù)來自于捐贈。1755年,博德利圖書館獲得了有史以來為數(shù)最多的手稿捐贈(超過5000份),捐贈人是1711年畢業(yè)于牛津圣約翰學院的知名收藏家理查德-羅林森。博爾登尼亞圖書館得以傲視全球其他的圖書館,仰仗的就是類似這樣的大牌校友的捐贈。
目前圖書館每周進新書5000余冊,它作為服務全球的圖書館能夠提供多種服務。在擬定館藏發(fā)展方向時,博德利一再表明它兼具大學及國家圖書館的角色,它本身就是一個全英及國際的研究中心。所以,出于這個目的,該館對全球所有真正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敞開大門,為所有學者甚至一般民眾服務。
建立牛劍圖書館系統(tǒng),是牛劍引領的又一股新潮流。博德利不滿足于它在已有的幾個館址上的有限資源。僅在牛劍,他們就有統(tǒng)一管理的幾十上百個圖書館,通過與世界上其他學術單位圖書館聯(lián)網(wǎng),博德利建立了支持全球、服務全球的專業(yè)圖書館系統(tǒng)。
特別規(guī)制,牛!
牛劍最大的特色是學院制的導師制,牛津有39個學院,5個Halls (相當于學院,原為私人專校),劍橋有 35個學院,5個研究學院。在這里,牛劍學校負責管理專業(yè)教育,按照專業(yè)系組織教學,而各個學院則負責學生的管理,每個學院在經(jīng)濟上自負盈虧,因此各個學院在行政財務,招生教學上擁有很大的自主權(quán)。各學院內(nèi)部錄取步驟各異,每個學院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一座微型大學,有自己的校規(guī)校紀。
牛劍的學生或者教師必須在某一個學院注冊,成為學院的一員,同時又從屬于學校里面的某個專業(yè)系。因此,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牛劍是一個矩陣結(jié)構(gòu),每個人既是學院,也是系的一個成員。關于學校與學院的分工,牛劍認為:“學校的教學方法是教授式的,而學院的教學方法是導師式。學校為傳授知識而存在,而學院的職能則在于發(fā)展品格?!睂熕觯前▊魇谥R和品德教育的全面管理”,這就是學校和學院的分工。
作為牛劍的傳統(tǒng),導師制是基于一種觀念:“學校教育的重點不在于講授偉大真理,而在于用什么高明的方法來講授偉大的真理”。學院“服務教學、以導師制陶冶學生”的做法正體現(xiàn)了牛津“造就一個人,而不是撰寫一本書”的教育目標。所以說,牛劍學院制下的導師制正是其辦學的核心運行機制和重要的辦學特色。
牛,實在是牛!牛劍之牛,你不得不服。去實地考察一下,你更能為在那里的所見所聞而心悅誠服。
【瀚林智庫 大羅杰】作者簡介
Roger,大羅杰,瀚林智庫專家,《Roger觀世界》專欄作家。上世紀70-80年代在大學讀書和教書,90年代起受聘擔任全球500強企業(yè)職業(yè)經(jīng)理人,直至退休。
退休后,Roger開始在國內(nèi)外行走,或旅居或旅游。他愛旅游,愛攝影。用腳步丈量世界,用攝影記錄風光。他用心去發(fā)現(xiàn)和體驗生活和旅游的點點滴滴,用故事來講述歷史和文化的變遷。
與歷史對話,以美文會佳友,Roger迄今已撰寫數(shù)百篇美文,讓讀者伴隨他的腳步,一起觀世界。
《Roger觀世界》專欄,作品詳見:3875pk.cn。
【版權(quán)聲明】
本圖文版權(quán)歸作者。本網(wǎng)站僅提供資料發(fā)布,主要用于信息分享和學習交流。歡迎轉(zhuǎn)載。非商業(yè)轉(zhuǎn)載請注明本網(wǎng)出處。商業(yè)轉(zhuǎn)載請獲得本網(wǎng)(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權(quán)后合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