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覽大英的英格蘭和蘇格蘭,結合著閱讀大英歷史,突然對大英的女王有了興趣,英國歷史上,迄今共有6個半女王:瑪麗一世、伊麗莎白一世、瑪麗二世、安妮女王、維多利亞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半個是九天女王簡—格雷。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女王出現在大英歷史中?而且,翻閱史書,她們不僅不是“花瓶”,其功績甚至超過諸多男性國王。
為什么是女王?
一開始產生女王的原因純屬偶然。我們知道“血腥瑪麗”,作為亨利八世的女兒,兩個理由使她成為大英的首位合法女王:第一,王位繼承不排除女性。大英的王位繼承法是“男性優(yōu)先”,英國王室實行的是長子順位繼承王位的制度,不存在庶出繼位的可能。也就是說,王位首先由現任君主的長子繼承,然后才依次輪到其他兒子,最后輪到女兒。況且,英法百年戰(zhàn)爭的爆發(fā)讓英國男性,包括貴族和王室男性死傷慘重,這更增加了女性繼承權的說服力;第二,當亨利八世需要一個王位繼承人的時候,他窮極一生僅有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即位不久便一命嗚呼,剩下的僅有2個女兒:瑪麗和伊麗莎白。
所以,女王的出現是因為英國的王位傳男也傳女和任長不任賢。大英王位繼承的另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在國王斷嗣后,國王的外孫有機會君臨天下,此后,外孫的孩子繼續(xù)坐王位。這就使得大英王朝經常出現王室改宗的情況。自諾曼底王朝以來,英國前后誕生了十個王朝,其中七次是因為王室的君主絕嗣造成的。唯一比較例外的一次王朝更迭是現如今的溫莎王朝,在我的《溫莎古堡》美篇中,有所提及。
維多利亞做女王,也出于偶然。維多利亞女王出生時,只是王位的第五順位繼承人。但是,排在她前面的幾位王位繼承人,要么沒有后代,要么后代夭折,因此到了1837年,年僅18歲的維多利亞女王,便繼承了大位。
還有一個理由同樣令人信服:大英作為島國有海洋屏障,易守難攻,外敵不易入侵。歷史上,國王之所以要求男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打仗多為男性,男性國王“親自部署、親自指揮”是必然條件,而島國以大海為屏障,男性為王的必然條件不甚突顯,所以島國誕生女王,也不足為奇。從今天往前看,大英自伊麗莎白一世以后就很少“御駕親征”了。
榮光女王
大英的第二位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是英王亨利八世的次女,她統(tǒng)治時期,恢復了其父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法案,她終身未嫁,以至于“童貞女王”的“貞節(jié)牌坊”高高豎起在大洋彼岸,取名“弗吉尼亞”(貞潔之意)。“伊麗莎白”之所以被稱作“榮光女王”,是因為她功勛卓著: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tǒng)一,而且通過其48年的統(tǒng)治,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和最富有的國家。另外,在她的統(tǒng)治下,英格蘭文化盛況空前,莎士比亞、培根等人享譽世界,經年不衰?!熬放酢狈撬獙?。
伊麗莎白雖然獨身一生,但在她從青春少女變?yōu)樯ダ蠇灥恼麄€過程中,從沒有忘記“婚配”這件事,而利用婚配實現其政治意圖,乃是伊麗莎白“下的一盤大棋”。經她調動的“棋子”包括:第一位求婚的姐夫:伊麗莎白當時既可以從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女王那里繼承大英王位,還可以繼承姐姐留下的鰥夫西班牙國王。按理,依照大英風俗,“小姨子的婚事姐夫優(yōu)先”,所以腓力二世喪妻瑪麗后,立馬向小姨子求婚。但初登大位的伊麗莎白對于姐夫的求婚含羞帶笑半推半就,這更讓姐夫欲罷不能。當時的情形:整個歐洲大陸都不承認伊麗莎白的王位,于是,伊麗莎白利用腓力二世求婚的迫切之情,讓他幫助自己搖旗吶喊,西班牙當時可是全球的“大哥大”,西班牙率先承認了伊麗莎白的王位,其他歐洲國家也都選邊站隊,紛紛承認。
第二位求婚者是法國小王子:即法王御弟兼太子。當時需要解決的是尼蘭德問題。伊麗莎白答應求婚的這位20歲小爺,當時正帶著法軍進攻尼蘭德呢,他們以宗教理由開打,但很快打成了獨立戰(zhàn)爭。伊麗莎白讓他調轉槍口,于是,沉浸在英國王夫乃至英法兩國國王遐想中的這位大男孩,被半老徐娘鬧得神魂顛倒,他果然開始幫著新教徒去反抗西班牙了。
伊麗莎白奉行的宗教政策頗得人心。伊麗莎白的姐姐瑪麗女王曾經因為母親篤信天主教而遭受迫害,她解決宗教問題的辦法是走極端,殘害新教信徒。而傾心新教的伊麗莎白的宗教策略是,以新教的精神為核心,改革保留部分天主教的儀式。這種中立的宗教政策使得困擾大英多年的宗教沖突從此消停了,老百姓也為此而松了一口氣,他們終于不必為信奉上帝的形式發(fā)愁了。伊麗莎白的宗教政策“一石二鳥”,既維護了此前受迫害的新教,又明確了王權,因為所有的宗教活動都是以忠于國王為前提的。我們現在看到的英國國教圣公會,就是那個時候確立的。
善于用人,是伊麗莎白領導藝術的重招。大英的海上強國之路不是坦途。那個時代,西班牙以海上實力最強稱霸世界,伊麗莎白力求改變這一狀況。女王具有海盜情結,她看中了海上大盜德雷克。1577-1580,德雷克單挑西班牙,獲得女王的支持,自覺腰桿硬了,德雷克從英國出發(fā),穿越大西洋,繞過美洲,再橫穿太平洋回到英國,完成了一次漂亮而成功的環(huán)球航行。這一路收獲頗豐,而且有趣:作為海盜的德雷克基本上是跟著西葡商船后邊搶劫,前邊兩個海上強國辛辛苦苦戰(zhàn)勝土著而獲得的戰(zhàn)利品,轉手就被“黃雀在后”的德雷克取得了,西葡的不義之財,對大英來說卻是信手拈來。這一路最大的風險大約是在南美大陸最南端,德雷克為躲避西班牙攔截走錯了航道,但也不虧,雖然繞了遠路,卻發(fā)現了一個海峽—“德雷克海峽”。這一錯,錯出了以江洋大盜命名的海峽。德雷克地圖上留名,歷史上也有名。作為世界上第二個環(huán)球航行成功的航海家,德雷克排名在麥哲倫之后。但麥哲倫的航行沒有走完,因為他在經過菲律賓的時候,摻和人家土著人內訌,而被亂刀砍死在沙灘上。所以德雷克才是世界上首個率隊環(huán)球航行的船長。
伊麗莎白與文人關系甚好,在伊麗莎白時代,大英的戲劇、美術、文學和科學都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伊麗莎白時代的文學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別具風格。伊麗莎白時代是英國文藝復興的黃金時期,受到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文學作品追求藝術的美感和完美的表達,強調人類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戲劇在伊麗莎白時代達到了巔峰。莎士比亞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包括悲劇、喜劇和歷史劇等多種類型,深刻探討了人性、權力、愛情和道德等主題。伊麗莎白時代的詩歌豐富多樣,不同的詩體和風格并存。著名的詩人包括斯賓塞、瓦特、雷爾和赫伯特等,他們的作品表現出對自然、愛情和宗教的熱情和探索。伊麗莎白時代的文學特點是多樣而充滿活力的,它不僅表達了當時社會的思想和觀念,也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神和美學追求。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不僅在當時享有盛譽,對后世的文學發(fā)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我們說女王因為性別問題而不便御駕親征,但事實上,伊麗莎白女王曾經與軍隊同吃同住,一座白色帳篷和一副金屬馬甲,是她的宿舍和戎裝。而且,就在與西班牙的作戰(zhàn)中,1587年的8月,在蒂爾伯里(Tilbury),女王親臨現場做戰(zhàn)前動員,這一篇名為“讓暴君恐懼吧”的演說,至今讀來也熱血沸騰。與今天政治家演說辭都是由一個龐大的寫作班子寫成不同,她演講的一字一句都是自創(chuàng)自寫:“我一直確信,除了上帝的保佑,我最強大的力量和最堅強的守衛(wèi),來自我所有子民的忠誠和愛戴。因此,我來這里,與你們一起,生死與共,為上帝、為我的王國、為我的人民,我不惜戰(zhàn)死,哪怕我的榮耀和我的鮮血都淪落塵土,也在所不惜。我知道,我不過是一個柔弱女子,但我擁有一個君主、一個英格蘭君主應有的心氣和勇氣。在我看來,帕爾馬,或西班牙,或歐洲任何其他國家的君主,若膽敢侵犯我的領土邊境,那無非是自不量力,其結果必然是自取其辱?!?/span>
伊麗莎白一世在位45年,她絕對是大英歷史上獲得贊頌最多的國王,而她對大英歷史做出的最大貢獻,是幫助英格蘭確立了“英格蘭主義”,即保持在歐洲大陸之外獨立的島國個性,不依賴也不屈服,建立屬于英國人自己的民族精神。一句話,伊麗莎白塑造了大英。
與兩個瑪麗的糾葛
伊麗莎白取得這些成就純屬不易,因為她終其一生與兩個瑪麗女王糾纏不清。第一個“瑪麗”是她的同父異母姐姐,也就是我們前期講到過的“血腥瑪麗”(Bloody Mary),瑪麗女王一世?,旣愑浐抟聋惿?,是因為為娶伊母安妮,父親亨利八世罷黜了瑪麗的生母,使得小小的瑪麗在幼年時備受痛苦;第二個記恨源于她們倆不同的宗教信仰。瑪麗是傳統(tǒng)的天主教,而伊麗莎白則信奉新教,當年的宗教之爭,其殘酷程度甚至超過今天的意識形態(tài)之爭,有我沒你,有你沒我,戰(zhàn)爭因此而生,殺戮無數。
當年,瑪麗女王一朝權力在手,就把妹妹伊麗莎白囚禁在了倫敦塔里。而在此后幾年時間里,瑪麗一世不斷迫害新教教徒,其中就包括了大主教克蘭默。甚至有人嘲諷說“瑪麗每一次處死新教徒后都胃口大開”。不過,再怎么樣,瑪麗一世去世后,王位傳到妹妹伊麗莎白手里,應該說是一件有利于大英的好事,否則,伊麗莎白的黃金時代就無從談起了。
第二個瑪麗是蘇格蘭女王,她一直是伊麗莎白潛在的對手,事實是這樣,“血統(tǒng)論”和宗教信仰使得蘇格蘭瑪麗比伊麗莎白更接近英格蘭王位。因為伊麗莎白的母親安妮被以通奸罪斬首后,伊麗莎白成為私生子,從血統(tǒng)上來說,她無法繼承王位;再有,伊麗莎白信仰新教,在當時以天主教為唯一宗教的情況下,她被視為異端。
所以,伊麗莎白與蘇格蘭瑪麗,既有王位之爭,又是宗教之爭。這兩個女人相斗終生,論輩分,作為亨利八世的甥孫,瑪麗是伊麗莎白的隔代表親,瑪麗應當管伊麗莎白叫做“表姑”。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 1542—1587)出生六個月后即位為蘇格蘭女王。為了躲避災難,她在5歲時就被送往法蘭西,由她的母親瑪麗—德—吉斯代為攝政。她在法蘭西生活、長大、接受教育,生活奢侈穩(wěn)定。1558年4月24日,她與法蘭西的表弟弗朗索瓦二世結婚。
同年她信仰天主教的表姑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去世,隨即,根據英格蘭法律,瑪麗一世的妹妹——伊麗莎白繼位。她的合法性在于,在這個將新教定為國教的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是唯一正統(tǒng)王位的繼承人。而借由歐洲各國對于異教的恐懼以及羅馬天主教對于異教徒的排斥,蘇格蘭瑪麗對外宣布自己擁有英格蘭王位合法繼承權,她拒絕核準《愛丁堡條約》,拒絕承認伊麗莎白一世為英格蘭女王,拒絕將英格蘭王室的紋章用于自己的部隊。
蘇格蘭瑪麗認為,遵照常規(guī)繼承法,并根據羅馬天主教教規(guī),作為“私生女”的英格蘭伊麗莎白不能繼承王位,盡管反天主教嗣位法直到1701年才獲得通過。原本蘇格蘭瑪麗與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二世結婚后,她作為法蘭西王后,應當得到法國的支持,但由于法國胡格諾派起義和其他種種原因,法國不能救援瑪麗,所以,即便英格蘭王位出現問題,法國也無能為力。
后來,伊麗莎白后來把瑪麗關了19年。因為一個企圖刺殺伊麗莎白扶持瑪麗上位的陰謀敗露,英格蘭議會勸伊麗莎白處死瑪麗。對此,伊麗莎白猶豫再三,最后簽署了法令,下令將瑪麗砍頭。
幾天后,這位美麗而憂郁的蘇格蘭女王,走進了福瑟林城堡的大廳。她一手拿著圣經,一手拿著十字架。大廳頂上覆著黑色帷幔;過道的另一端,是矮矮的斷頭臺?,旣惻c仆從一一告別,他們失聲痛哭。瑪麗安慰他們,說死亡對她來說何其不是一種解脫,再也不用坐牢了。她被處死后,她的小狗仍然不愿離她而去。它悄悄爬到她的裙邊,傷心地啜泣。這時,能夠聽到的,是彼得伯勒司法官大聲宣布:“伊麗莎白的敵人都將如此毀滅。”
歐王祖母
維多利亞女王被稱作“歐王祖母”,歐洲的挪威、西班牙、丹麥等國家的王室都是她的后代。而在她的統(tǒng)治下,除了英倫本土,大英還擁有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巴基斯坦、緬甸、馬來西亞、南非和拉美的諸多小國,跨越五大洲,大洋上屬于英國的島嶼更是數不勝數,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國”,而維多利亞是世上第一帝國的第一女王。
這位女王是怎樣煉成的?3個男人起了關鍵作用。第一位是她的舅舅,即后來的比利時國王,他一直耐心地教授維多利亞如何成為一國之君。
第二位是她的首相墨爾本,就是澳洲首府城市取其名字的那位首相,維多利亞即位時,女王28歲,老“宰相”58歲,喪妻的墨爾本情感空白,全心全意地幫助小女孩治理世界上最大的國家,而這個小女孩代表著自己全部的生活意義。很快,維多利亞和墨爾本建立了一種既像父女又像師生的關系,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王,有很多禁忌,一些事情可做,而另一些事情則不便多嘴,這些,墨爾本從一個睿智老成的政客的角度,一點點地教給維多利亞,而其他的時間里,墨爾本不是陪她騎馬,就是陪她聊天,讓她快速適應了自己的身份,習慣了宮廷的生活。
維多利亞的丈夫艾伯特,是輔弼她的第三位貴男。艾伯特實際上是她的表弟,來自母系的家邦——德國的薩克森哥堡。艾伯特英俊瀟灑,頗有學識,最重要的是,他愛維多利亞,對她體貼入微,幫她解決所有問題。艾伯特勸說女王在“寢宮危機”中與議會妥協(xié)。曾經有一段時間,艾伯特真正主宰了維多利亞的政治生活,王冠雖然還戴在女王的頭上,但實質上的英王是艾伯特。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就在艾伯特勤勤懇懇治理國家之時,女王在忙著生兒育女,她趁著生育期,一連生了9個子女。
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統(tǒng)治術:不必執(zhí)拗于版圖上的控制,殖民地就是殖民地,不用像對待英倫本土那樣事無巨細事事過問。殖民地的重要價值在于商業(yè),保護航道比保護殖民地疆域更重要,控制了海洋商運通道就可以控制全球市場,保障大英的自由貿易,就可以保證全球黃金白銀等各種資源流向大英,如此說來,你不得不承認,這才是征服世界的最高境界。
舉個例子說明大英那個時代的殖民過程:大洋洲的新西蘭最初住著毛利人,荷蘭人去了沒有搞定毛利人,還被毛利人給吃了,但他們好歹留給了這個島國一個名字叫做“新西蘭”(New zeland),并且很快招引來了更多的歐洲移民。毛利人不愿意打仗,幾個酋長在一起商量定了,咱們找個歐洲的靠山吧,雖然他們沒有互聯網也不看報紙,但他們不傻,毛利人知道,當時大英最厲害,于是拜維多利亞女王為新西蘭之主,新西蘭并入大英帝國。酋長們同意英國人購買他們的土地,很快,英國人蝗蟲般地過來,開始擠占毛利人的空間,不得已,毛利人與英國人開戰(zhàn),10年下來,酋長部落聯盟被瓦解,毛利人被驅趕到部分地區(qū)居住,而大部分地區(qū)則被英國人控制。毛利人具體歸化大英的年份是1840年。好在,沒有被滅絕的毛利人將奇特瑰麗的毛利文化傳承了下來,成為非常棒的文化遺產。
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國運運行至頂的時代。在亞洲,除了對中國的兩次鴉片戰(zhàn)爭,他們還通過印度,控制了阿富汗和緬甸,繼而進入伊朗。當然,西亞非洲也沒有被放過。大英收購了蘇伊士運河50%股份,從而控制了埃及和蘇丹,大英又在南非撿到了鉆石,開始EXPLORE南非,與后來稱作“布爾人”的當地人發(fā)生了“英布戰(zhàn)爭”,打了三年,大英損失2萬萬英鎊,死傷幾萬人,最后的結果是布爾人屈服,大英鞏固住了南非這塊土地。
大英在19世紀末舉辦的兩次世界級的活動,成為日不落帝國的最佳亮相。一是倫敦的全球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另一是女王在1897年為慶祝自己登基60周年,搞的一個“鉆石慶典”。用現在的話說,它是世界級盛大活動的“天花板”了,當時的倫敦大街上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游行以及殖民地軍隊的閱兵式,騎兵方陣包括來自澳大利亞的騎兵、來自加拿大的輕騎兵、來自蘇格蘭的騎兵衛(wèi)隊,和來自沙漠的駱駝騎兵。印度人比較有誠意,派出印度王公出身的警察部隊軍官參加,還有香港的警察編隊。非洲的各種方陣更加奇特,光膚色就令人眼暈,他們的模樣和造型光怪陸離??梢哉f,這些都是大英麾下的武裝。如果說,第一屆世博會讓所有人看到了大英的經濟和科技實力,那么“鉆石慶典”則實實在在讓人們了解了大不列顛的軍事能量。
在大英最為高光的時刻,1901年1月22日,老祖母穿上白色的長裙,在她和艾伯特親王最鐘愛的懷特島上去世。至此,這位世界上最光彩的女人活了82歲在位64年,是當時所有英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維多利亞時代也成為大英盛世的代名詞。
作為大英歷史上的另一位“精品女王”,維多利亞點亮了大英。
后來的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在年齡和在位時間上都超過了她。同時,我注意到一個現象,英國有伊麗莎白女王和維多利亞女王,奧地利有瑪麗婭女王,俄國有葉卡捷琳娜女王,西班牙有伊莎貝拉女王,瑞典則有克里斯提娜女王,東方之國更有武則天和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而富有革命精神和浪漫情懷的法蘭西,作為一個女權先鋒的現代國家,歷史上卻從未出現過女王。其中的原因,煩請朋友們發(fā)表意見。
【瀚林智庫 大羅杰】作者簡介
Roger,大羅杰,瀚林智庫專家,《Roger觀世界》專欄作家。上世紀70-80年代在大學讀書和教書,90年代起受聘擔任全球500強企業(yè)職業(yè)經理人,直至退休。
退休后,Roger開始在國內外行走,或旅居或旅游。他愛旅游,愛攝影。用腳步丈量世界,用攝影記錄風光。他用心去發(fā)現和體驗生活和旅游的點點滴滴,用故事來講述歷史和文化的變遷。
與歷史對話,以美文會佳友,Roger迄今已撰寫數百篇“美篇”美文,讓讀者伴隨他的腳步,一起觀世界。
《Roger觀世界》專欄,作品詳見:3875pk.cn。
編輯:孫暢
【版權聲明】
本文文字版權歸原作者及本網。圖片引自網絡,感謝源引網站和原作者貢獻,侵刪。本網站僅提供資料儲存平臺,主要用于信息分享和學習交流。歡迎轉載。非商業(yè)轉載請注明本網出處。商業(yè)轉載請獲得本網(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權后合法使用。